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中巴合作培育杂交水稻首次出口第三方市场

作家: 人民日报记者丁雪真 - 发表于: 2018å¹´07月05æ—¥ | ENG (English)

中巴合作培育杂交水稻首次出口第三方市场

今年5月,巴基斯坦杂交水稻首次出口第三方市场。100吨由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团队指导、在巴基斯坦当地研发的耐高温杂交水稻种子销往菲律宾。这是巴基斯坦杂交水稻试验启动10余年来首次外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巴两国农业合作在良性发展中不断深化。

巴基斯坦财政部发布的2016—2017财年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农业贡献了巴基斯坦近1/5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超过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实现增产一直困扰着巴基斯坦农业科技人员。

1999年,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牵线下,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和巴基斯坦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签订了在巴基斯坦共同发展杂交水稻的合作协议。从2002年两国正式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起,通过在中巴两国举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中国为超过100名巴基斯坦专家提供了技术培训,有效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理解,也促进了中巴两国专家和人才的交流。

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总裁萨哈扎德·é˜¿é‡Œ·é©¬ç«‹å…‹è¯´ï¼š“巴基斯坦生产的杂交水稻首次出口第三方市场,实实在在证明了巴中农业合作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不仅为巴基斯坦农业带来新机遇,也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立克曾多次前往中国拜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今天我们能出口巴基斯坦杂交水稻,这与袁隆平院士的激励和指导分不开。”

统计数据显示,巴基斯坦水稻种植面积约为270万公顷,但由于杂交水稻普及率低,全国水稻每公顷平均产量仅为2.5吨。耕种方式落后是拉低产量的原因之一。

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更重要的是改变当地人的传统耕种观念。2015年,隆平高科的水稻种植专家蔡军被派往巴基斯坦信德省古拉齐镇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起初,当地百姓对他教授的方法半信半疑。他们告诉蔡军,“产量是靠上天保佑的”。这种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理念,让他们无法理解蔡军的要求为什么要如此“苛刻”。

为此,蔡军手把手地向当地人教授人工授粉、肥水管理、除杂等技术。为了便于当地人理解学习,中国专家因地制宜地将巴基斯坦近些年来盛行的机械化种植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一边种植示范,一边摸索创新,慢慢引导种植户改变。

巴基斯坦南部地处热带,水稻种植期间,信德省的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在人工授粉等重要的耕种节点,蔡军和同事们经常连续五六个小时待在田间地头讲解、示范。

从播种、秧田管理、移栽、大田管理到后期的花期预测、人工授粉、收割,中国专家用一整套先进的耕种理念,“颠覆式”地改变了当地农民对水稻种植的认知。当地种植户3000多亩水稻的亩产量,从毛重500公斤增加到900公斤。实实在在的成绩令当地农民心服口服。

十几年间,中国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从“落地”到“扎根”,中国的农业高新技术“走出去”,为巴基斯坦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也为巴基斯坦粮食安全带来更好保障。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副院长黄大辉说,隆平高科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看到巴基斯坦杂交水稻出口,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在朝着袁隆平院士‘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梦想一步步贴近。”